2026
四月
10
【弥撒读经释义】|复活节庆期第八日 (慈悲主日)(甲年)
复活节庆期第八日 (慈悲主日)(甲年)
读经一《宗徒大事录》2:42-47
这段是关于初期基督徒团体生活的生动画面。它描绘了复活节后、圣神降临节之后,耶路撒冷教会的萌芽状态。当时,圣神降临后,伯多禄讲道,使约三千人皈依(宗2:41)。这段经文描述的就是这群新皈依者的团体生活。
第42节
“那时弟兄们都专心听从宗徒们的教训,时常聚会分饼和祈祷。”
背景解释:
“弟兄们”指的是新皈依的信友。
“宗徒的教训”指的是耶稣所传的福音,由宗徒们口头传授,因为当时新约尚未成书。
“分饼”是早期基督徒对圣体圣事的称呼,起初是在家庭中举行。
“祈祷”是犹太与基督宗教传统中的核心操练,早期信徒继续保持每日数次祈祷的习惯。
灵修意义:
初期教会的四个特征:教义、共融、圣体、祈祷,成为教会生活的根基。
信徒应“专心”,即全心全意,不只参与,更是投入。
今日我们也被召叫不断在教会训导、圣事与祈祷中深化我们的信仰生活。
第43节
“宗徒们行了许多奇迹异事,人人都怀着敬畏之情。”
背景解释:
“奇迹异事”是宗徒凭着圣神的能力行的,如治病、赶魔等(例如伯多禄治好瘸子:宗3章)。
“敬畏”是对天主神圣作为的赞叹与尊敬,也是一种信德的表达。
灵修意义:
宗徒的奇迹印证了他们的传教使命,天主显现祂对教会的支持。
敬畏天主不是恐惧,而是谦卑地意识到天主的伟大,并愿意服从祂。
信仰不能只靠理智理解,也要在圣神的能量中体验天主的真实。
第44节
“所有的信徒常聚集一处,一切所有都归公用。”
背景解释:
此处描述了一种极具“共融”精神的生活形态。
并非一种强迫的共产主义,而是出于自由、爱德的财物分享。
灵修意义:
真正的信仰生活不可避免会影响我们的金钱与物质观。
若我们以基督的爱彼此相待,就能在物质上彼此扶持。
教会团体生活的理想应当是彼此分享,不让任何一个人孤独或贫困。
第45节
“他们变卖了自己的产业和财物,按照每人的需要加以分配。”
背景解释:
这是对前节的具体说明。
这种作法并不普遍要求每一位信徒都完全放弃财产,而是强调“有需要就帮助”。
灵修意义:
爱德的实践胜于空谈。
分配是“按照需要”,不是平均主义,而是仁爱的智慧分配。
这也是现今教会“社会训导”基础之一:关顾弱小、照顾有需要者。
第46节
“他们每天都成群结队地前往圣殿聚会,又分别在各人家中行分饼礼,怀着欢乐和诚实的心一起吃饭。”
背景解释:
信徒依然前往耶路撒冷圣殿祈祷(保留犹太传统),也在家中举行“分饼”礼(圣体圣事)。
“欢乐和诚实的心”表达出内在平安与团体之间的真诚关系。
灵修意义:
信仰不是只在礼仪中,而也在家庭中体现。
家庭成为“小教会”,是圣体圣事和友爱团契的场所。
我们今日也应将信仰带入家庭生活,团圆、感谢、喜乐。
第47节
“他们常赞颂天主,也获得了全民众的爱戴;上主使那些得救的人日益增多。”
背景解释:
他们的生活吸引了其他人,产生“传福音”的果实。
是主使人得救,教会的增长并非仅是人力成果。
灵修意义:
当信徒生活见证出信仰的真实和喜乐时,就是最有力的福传。
教会的成长来自主恩,但需要信友的合作与生活见证。
赞颂天主是教会生活的中心:感恩、赞美、荣耀。
小结
这段经文为我们展现了初期教会的信仰生活四大支柱:
教义训导(听从宗徒)
共融生活(分饼、祈祷、团体聚会)
物质共用(按需要分配)
福传见证(吸引更多得救者)
它教导我们,基督徒的信仰绝不是孤立个人化的,而是在教会团体中共同生活、彼此扶持,并以赞美天主为核心。天主的圣神不断在这样的团体中运行,使教会日益壮大、信仰日益深厚。愿我们效法这最初的信仰模范,在今日也建立一个充满圣神、圣体、爱德与祈祷的活信团体。
读经二《圣伯多禄前书》1:3-9
这封书信由圣伯多禄写给“小亚细亚”的各教会信友,旨在鼓励他们在信仰中持守希望,即使面临苦难,也要以复活为核心,满怀喜乐。
第3节
“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受赞美!”
背景解释:这是书信常见的希腊化犹太祝福形式(berakah),以赞美天主开头。
灵修意义:信徒生活应始于感恩与赞颂。对天主的赞美不是礼貌性的开场白,而是信仰生活的核心态度。
“他因他的无限仁慈,藉着耶稣基督由死者中的复活,而重生了我们”
背景解释: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根基。通过基督的复活,信徒经验到“重生”(πάλιν ἀναγεννήσας)。
灵修意义:这“重生”在圣洗圣事中实现,使人进入新的生命,成为天主的儿女。
仁慈(ἐλέος)是伯多禄强调的主题:救恩不是因人的功劳,而是天主的慈爱。
“使我们获得那充满生命的希望”
灵修意义:我们不是靠人的努力或偶然性活着,而是有一个从天主而来的“活的希望”(living hope),这是复活赋予我们的新视角。
第4节
“可以承受那不能朽坏、不能玷污,永不衰残的产业——为你们保留在天上的产业。”
背景解释:这里“产业”指天主的救恩,也有“天主子民承受应许之地”的背景(参阅旧约分地传统)。
灵修意义:
这份“产业”三重修饰词强调其永恒性,与尘世产业对比明显。
它是“为你们保留”的,天主亲自守护,给信德坚强的人。
属天的生命,不能被腐化、玷污,永不会失落。
第5节
“你们藉着信德成为天主能力所保护的人,将获得那已准备好,要在最后时期出现的救恩。”
背景解释:
“信德”是接受救恩的途径。
“天主的能力”不是抽象力量,而是祂的恩宠、眷顾。
“最后时期”即末世,指基督再来与最终的审判、荣耀。
灵修意义:
信德不只是主观情感,而是进入天主保护的桥梁。
救恩虽然已开始(因洗礼与信仰),但也尚未完成(还在等末世完成)。
我们现今生活在“已然”与“未然”的张力之中。
第6节
“因此,你们要欢欣,虽然现在你们暂时还该在各种磨炼中受苦。”
背景解释:
初期教会信徒正面临逼迫、排斥与苦难。
伯多禄强调信德带来的喜乐胜过现世痛苦。
灵修意义:
苦难并非与信仰矛盾,而是信仰真实的锻炼场所。
真正的基督徒喜乐不是逃避痛苦,而是在苦中见主恩。
第7节
“这是为使你们的信德,锻炼得比经过火炼而仍易消失的黄金更有价值,使你们在耶稣基督显现时,得到称赞、光荣和尊敬。”
背景解释:
火炼黄金,是古代常见的提纯过程,比喻信仰在苦难中的净化。
“基督显现”指主再来。
灵修意义:
信德胜过金银珠宝,它是“永恒的货币”。
苦难让我们的信德更纯洁、坚固,并将在末日被主肯定。
第8节
“你们虽然没有看见过他,却爱慕他;虽然现在仍看不见他,还是相信他;并且你们心里充满了不可言传,和满有光荣的喜乐。”
背景解释:
信众多数未曾亲见耶稣(不像宗徒)。
此句或与主复活后对多默所说的“那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”呼应(若20:29)。
灵修意义:
信仰不靠眼见,而靠内心的爱与信赖。
属灵的喜乐常常“不可言传”,是圣神内在的果实(迦5:22)。
爱慕基督,是基督徒生活的深层动力,信仰不只是认知,而是爱情的回应。
第9节
“因为你们已经得到信仰的效果,就是灵魂的救恩。”
背景解释:
“效果”即目标(希腊文 τέλος, telos),是信仰的终向。
“灵魂的救恩”虽说“灵魂”,但在圣经用语中常指全人之救恩(包含身体的复活)。
灵修意义:
我们的信德并非抽象思辨,而是指向一个实际而终极的目标——得救。
今日虽在苦难中,但我们已开始品尝天主救恩的初果,并朝向那完满而永恒的生命迈进。
小总结
这段经文是复活节期信仰生活的宝藏:
它提醒我们因耶稣的复活,我们获得了“重生”、“活的希望”,被召承受“天上永恒的产业”。
虽然我们仍处于苦难与试炼中,但这些是为了锤炼信德,使其成为宝贵的、纯洁的、被主悦纳的。
我们在信德中虽未见主却爱主,靠着这种看不见却真实的联系,我们已体验到“不可言传、满有光荣的喜乐”,并最终得享灵魂的救恩。
愿我们每位信友都以这“复活的喜乐”与“殷切的希望”生活每一天,常在信德中坚强、在苦中持守、在爱中成长,直到主的显现。
《若望福音》20:19-31
第19节
「那一周的第一天黄昏时,门徒们都聚在一起,因为怕犹太人,就把门户都关上。耶稣来了,站在他们当中,对他们说:‘愿你们平安!’」
背景与意义:
「那一周的第一天」:就是主日,也就是耶稣复活的日子(参阅20:1)。早期教会已开始以星期日纪念复活(参阅《宗徒大事录》20:7)。
门徒因「怕犹太人」而关门,说明他们依然在恐惧与疑惑中,尚未完全接受复活的真理。
耶稣穿越关门而来:表明他复活后的身体已不受物质限制,这也提示天主性的新形态。
「愿你们平安!」(希伯来文:Shalom):这是犹太传统问安语,但在耶稣口中具有更深的救恩含义,即来自复活的「平安」与「和好」。
灵修反省:
在恐惧与闭锁的内心中,基督依然来到我们中间,赐予真实的平安。
教会主日聚会之所以神圣,正是因为这是复活主显现的日子。
第20节
「说了这话,便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。门徒看见了主,非常欢喜。」
背景与意义:
耶稣显示钉痕与肋旁的伤口,表明这是同一位被钉死的主,是在十字架上牺牲的受苦仆人。
门徒由惊恐转为喜乐,正应验了耶稣在最后晚餐的预言:「你们要忧愁,但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」(若16:20)。
灵修反省:
基督复活的身体仍保留受苦的痕迹,提醒我们:救恩是透过苦难实现的。
门徒的喜乐不来自世界的安慰,而是来自与复活主的相遇。
第21节
「耶稣又对他们说:‘愿你们平安!父怎样派遣了我,我也怎样派遣你们。’」
背景与意义:
「再一次」赐平安,是差遣使徒职的开始。
派遣(拉丁文:missio)使徒是耶稣复活后最重要的行动之一,标志着教会的开始。
「父怎样派遣我」:指的是耶稣的使命——服务、牺牲、传福音,如今教会必须继续这使命。
灵修反省:
每一个信徒都被差遣,生活中就是我们的「传教田地」。
基督徒的派遣建立在与复活主的相遇和领受的平安之上。
第22节
「说了这话,就对他们吹了一口气,说:‘你们领受圣神吧!’」
背景与意义:
吹气(希腊文:ἐνεφύσησεν)回响着《创世纪》2:7:天主向人鼻孔吹气,使人成为有生命的生物。
此处象征门徒成为新造的人、新的创造,也是教会的诞生。
圣神的赐予,虽在五旬节圆满显现(宗2),但这里已开始其赐下与使命结合。
灵修反省:
圣神是赐生命者,使教会活出复活的真理。
每一位领洗者都分享了这新生命的气息,应活出圣神的引导。
第23节
「你们赦免谁的罪,谁的罪就得赦免;你们不赦免谁的罪,谁的罪就不得赦免。」
背景与意义:
明确设立了教会的赦罪权,这是天主仁慈的极大礼物,也是和好圣事的基础。
在《若望福音》中,这里是惟一明确谈到罪赦与教会权柄的地方。
灵修反省:
教会的赦罪权不是掌控,而是服务与疗愈,是复活主慈悲的延伸。
我们应常借着告解圣事,回归天主的怀抱,重得真正的平安。
第24-25节
「十二门徒中有一个称为双胞胎的多默,耶稣来的时候,没有和他们在一起……他说:‘除非我看见……我决不相信。’」
背景与意义:
多默不在场,显示信仰团体的重要性。错过与主的相遇,是因为缺席共融。
多默的质疑并非纯粹的不信,而是渴望真实、个人化的相遇。
灵修反省:
我们每个人也可能像多默,在疑惑中挣扎。
诚实的怀疑若引向寻求,天主必不会拒绝。
第26-27节
「过了八天……耶稣又来了……说:‘愿你们平安!……不要作没有信德的人,而要作个有信德的人。’」
背景与意义:
第「八天」:象征新创造与永恒生命,也是我们每个主日敬礼的象征(复活之日)。
耶稣尊重多默的挣扎,主动邀请他触摸——这既是怜悯也是教导。
「不要作没有信德的人」:希腊原文是「不信的」对「信德的」。
灵修反省:
主耶稣愿意满足我们理性与情感上的需要,只要我们向他敞开心。
他呼唤我们从看见才信,走向信了才能看见的成熟信德。
第28节
「多默对他说:‘我的主!我的天主!’」
背景与意义:
这是整部《若望福音》中最强有力的信仰宣告,明认耶稣是「主」与「天主」。
多默由怀疑跃入信仰的高峰,堪称典范。
灵修反省:
这句话也成为我们朝拜圣体、默想十字架时最深的祈祷。
在灵修生活中,我们也要在现实中喊出这信德的宣言。
第29节
「耶稣对他说:‘你因为看见了我才相信吗?那些没有看见就相信的,才是有福的!’」
背景与意义:
这是福音中明确对后世信徒的祝福,包含每一位我们这样的信友。
信仰不是对感官证据的依赖,而是基于爱与启示的回应。
灵修反省:
主对我们这群「没有看见就相信」的人,特别祝福。
每次弥撒、圣体圣事中,我们虽未「肉眼见」,却「信德看见」。
第30-31节
「耶稣在门徒面前还行了许多其他的神迹……所记录的这些,是要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,是天主子……获得生命。」
背景与意义:
这是《若望福音》的目的宣言:信耶稣是天主子,并借此得生命。
「生命」在若望中是永恒生命,是与天主共融的生命。
灵修反省:
圣经不是单纯记录历史,而是为信仰服务的启示之书。
透过读经,我们也在被引入那救恩之生命。
小结
这段福音是复活主日第二主日(常称「慈悲主日」)的读经,核心主题包括:
复活主的真实与超越性显现
教会的建立与赦罪权的授予
信仰的转变:由疑惑到宣信(多默)
对没有看见就相信者的祝福
圣经的目的:信而得生命
神学上,这是关于复活显现与教会使命的核心篇章。
灵修上,它激励我们在怀疑中寻求真理,并在信德中获得那不可言传的光荣喜乐。
